济宁市创新实施“三三制”模式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济宁市始终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非遗保护传承“三三制”模式,有力激发了文化传承发展活力,该做法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一)“名录+传承人+基地”相互联动,创新构建非遗传承链条。一是深挖资源,完善非遗项目名录。坚持对上争取与对内扶持相结合,不断健全非遗项目名录。目前,全市有1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6个省级项目、283个市级项目。二是创新形式,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在鼓励支持“传帮带”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培养方式,依托本地院校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挂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外人文交流基地”。目前,全市有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262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人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三是培育品牌,推进非遗传承基地建设。邹城设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是全国唯一县级基地。任城区被确定为山东省“非遗在社区”5个试点县之一。曲兴社南池书场入选全省试点非遗曲艺书场,是山东省首批5个试点之一。开展市级非遗工坊认定工作,董氏武术器材有限公司等53家单位被确定为市级非遗工坊,指导各县(市区)认定104家县级非遗工坊。玉堂酱园3家单位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数量居山东省第一位。(二)“产品+线路+项目”相互促进,创意培育非遗产品供给。一是推动非遗产品“出新彩”。连续举办全市文化创意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开发了嘉祥鲁锦、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旅游商品。楷木杆镶牛角毛笔、蓝印花布《福禄有鱼》等7件非遗作品入选“天工开物·齐鲁匠心”首届山东省非遗文创大赛。儒陶“三牛杯”、砭石“不忘初心”等9件商品入选省100件红色旅游商品。济宁孔子文旅集团等9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数量居全省第2位。二是推动非遗路线“谋新意”。积极串联各类非遗项目,打造精品非遗路线。三孔、三孟等4个景区入选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畅游岱南奇观峄山、在微山岛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体验鲁南皮影主题线路”等9条红色旅游线路入选省百条红色旅游线路。三是推动非遗项目“开新篇”。融入丰富非遗元素的“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夜游项目运营良好、广受欢迎,融合展现鱼鹰捕鱼、端鼓腔民俗表演等非遗文化的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曲阜市鲁城街道大庄社区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泗水县柘沟镇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非遗助力打造“孔府”品牌入选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三)“社区+校区+景区”相互依存,创优增厚非遗普及氛围。一是非遗进社区扩大普及面。广泛开展非遗项目展演·文化进万家活动,“非遗小课堂”社区传承工作入选山东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兖州区、汶上县、嘉祥县、微山县昭阳街道分别以花棍舞、山东梆子、鲁西南鼓吹乐、端鼓腔等特色非遗文化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之乡。二是非遗进校区培养传承人。充分利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作用,邀请非遗传承人作为客座教授,让师生近距离参观、体验剪纸、泥塑等非遗文化组织开展送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山东梆子、杂技等非遗项目融入其中。创新非遗演出形式和内容,群文作品《吆嚎大运河》、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分别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和“优秀剧目奖”。依托职业院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合六进”模式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并入选山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三是非遗进景区注入新动力。组织传统音乐、曲艺、民俗等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景区进行现场展演展示,打造了泗水陶艺、鱼台柳编、广胜木雕等8个文化特色品牌,非遗活态传承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