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从中国特色看中西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断在重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特质认识的基础上,既深刻界定并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全面揭示并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别于人口体量相对较小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和具有的首要特征。“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迄今为止,虽然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但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加起来不超过10亿。客观地讲,与中国相比,不论是人口体量千万的西欧国家,抑或是人口规模过亿的美国,都谈不上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时,坚持“资本至上”、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同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坚持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是背道而驰的,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狭隘性与局限性。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则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多么伟大、多么不易!”诚然,中国式现代化虽起点低、起步晚,但速度快、后劲足,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让14亿多中国人民奔向了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充分展现了“后发优势”,这得益于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为14亿多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还破解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其艰难程度与巨大贡献也是西方式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尽管当前中国仍是世界人口规模最为巨大的国家,但人口规模巨大已经不再是现代化建设的“沉重压力”,而是转变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优势”,人口规模巨大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必将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重塑世界现代化的格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别于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利益为主导的现代化,是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进行的,其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在西方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面是少数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一面是多数人贫困的不断增加,社会贫富分化与经济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性是其重要特征,也是其始终无法解决的痼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按照“人民逻辑”来展开的,是以人民利益为主导的现代化,始终朝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共同富裕不仅是人民群众的长久期盼,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共同的富”与“共同的强”的要求,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还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真抓实干谋共富的使命担当。历史和现实反复印证,我们党所追求的富裕绝不是极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