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虚无主义的样态透视、成因反思与治理进路摘要: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中华文明史、否认中华文化、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错误社会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表现为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推崇“娱乐至上”的消费观、推销“消极庸俗”的价值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构成严重挑战。其产生原因在于,受到主体、环境、技术、历史等多维因素影响。基于此,要从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本质、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增强民族文化弘扬力度等方面,不断增强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免疫力和自觉性,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关键词: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一、样态透视:文化虚无主义的多维表征(一)“去民族化”: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二)“去历史化”: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三)“去思想化”:推崇“娱乐至上”的消费观(四)“去主流化”:推销“消极庸俗”的价值观二、生成逻辑:文化虚无主义的成因反思(一)主体维度:少数人存有错误的文化认知(二)环境维度:西式“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三)技术维度:网络信息泛滥衍生的文化解构(四)历史维度:近代民族自卑论背景下的文化冲击三、治理进路:文化虚无主义的纠治路径(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二)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自觉(三)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净化网络文化发展环境(四)增强民族文化的弘扬力度,维护文化发展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蕴藏着中华文明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2]。近年来,以否认中华传统文化、否认中华文明史、否认中华革命精神文化为特征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扩散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批判包括文化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文化观,正本清源,有力地维护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一样态透视:文化虚无主义的多维表征文化虚无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呈现形式,是一种主张歌颂西方文明、贬损民族文化、崇拜普世价值、否认革命精神,推崇娱乐至上、否认价值追求的错误社会思潮,表现为“去民族化”“去历史化”“去思想化”“去主流化”等多重面相。(一)“去民族化”: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文明是文化的、物质的、精神的表现形式,是文化成体系的优秀成果。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文明之间相互依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习近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4]然而,文化虚无主义宣扬的“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等错误论调,模糊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背离了人类文明的基本潮流。当前,“去民族化”成为文化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一方面,掀起“以洋为师”的价值主张。文化虚无主义是中西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交融、交流、交锋过程中不断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变种。西方国家倚恃其科学技术优势,到处灌输所谓“先进”“科学”“文明”等价值观念,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论”,认为“西方是文明的化身,西方的才是文明的,非西方的即野蛮的、落后的”[5],并以此为标尺,极力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史。另一方面,推崇“以洋为美”的价值参照。文化虚无主义极力推崇西方文明“中心论”,抵制多元“共生论”,以傲慢的姿态无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冲击文化的历史根基,动摇文化的民族特性,使洋文化成为一切真、善、美的最高衡量基准。(二)“去历史化”: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