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健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期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面临经济周期和增长的波动性、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差距、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等严峻的挑战,应加强责任分担机制,资金筹集、给付与投资运营机制,财政政策优化与预算平衡机制,制度对接与多维互动机制,管理体制与配套机制等实现机制的建设,推动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词]人民至上;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这为新时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生活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征更加突出,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相比,在就业与社会保障领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要做好医疗改革、养老服务、教育、住房、社会福利等民生保障工作,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兜住民生底线、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功能,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网和加速器。一、健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内涵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对熨平经济周期、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巨大作用。[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虽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并日渐完善,社会保障的作用和效果初步显现,但仍存在政策不完善、制度碎片化、覆盖面不高、给付不足不平衡、社会服务匮乏和质量不高、管理能力欠缺和财务可持续性差等问题[3]9-10,因此,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我们全面推进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路线。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期健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健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优越感是践行“人民至上”價值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4]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二)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健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覆盖全体人民并促进社会公平。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二原则:公平原则和差别原则,为世界各国建设覆盖每个人的社会福利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5]60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着城乡制度安排不统一、碎片化、给付差距大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