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关于“产教才”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对策建议XX经开区作为XX市经济发展主阵地,努力打造“产业发展引领区、营商环境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民生幸福活力区”。经开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打造高教资源、科技研发、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一直致力于通过“共建、共享、共赢”,构建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经开区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政府的“推动”、院校的“启动”、科研的“拉动”和企业的“互动”形成合力。以政府引领、倾心服务、政策支撑为动力;以高端人才集聚、科研单位招引优质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科技教育融合发展、深化校企协作、搭建政产学研共建平台为内涵,以强化人才效应、院校与地方发展、实现政产学研多元合作为目标,共同探讨政产学研联动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背景下创新人才招引培养和激励机制,持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产教才”融合基本现状全区现有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17家,建立校企联盟58家,建立省级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3个,获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累计建设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300余家。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2人,省“双创人才”23人、“双创团队”1个。引进资助“淮上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3个、领军人才30余人。全区人才总量达6.4万人,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45人,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4%。初步形成以中科院为龙头,以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教才”合作模式。二、调研思考1.产业提档升级为“产教才”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近年来,经开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集聚了富士康、实联化工、鹏鼎科技等一批世界500强及知名企业,重点打造IT、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等优势特色产业,是江苏长江以北知名台资高地,成功牵头创建了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8%,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2家,累计申请专利达1.4万件,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发明专利奖1项,拥有省级著名商标16个。累计培育技能型人才2.5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7.9%,其中高技能人才8272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626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位居各县区第一。2.科教资源集聚为“产教才”融合发展创造动力之源。经开区一直致力于科教资源集聚,打造以国家级开发区为平台,五大功能园区为支撑的科技人才承载体系。依托XX科教产业园集聚高教资源,全市大中专院校80%集中在科教园;为策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重大部署,加快实施XX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经开区启动建设XX智慧谷项目,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重大平台。中科院大化所XX化工新材料研究中心、中科院水生所XX研究中心、(清华大学)XX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南大XX高新技术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南农大XX研究院等17家科研机构已入驻。每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项目40余项。3.机制体制创新为“产教才”融合发展探索特色之道。2经开区在“产教才”融合发展方面主动作为,围绕发展,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一是政府推动。着眼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推动校企合作,依托科教产业园高教资源,提出构建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出台一系列奖扶政策,从制度、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全区设立1000万人才战略基金,用于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用工需求,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是平台带动。加强品牌建设,留创园、软件园均为国家级孵化器,综保区、空港产业园均为特色鲜明的功能园区。留创园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孵化器优良园区。XX智慧谷成功创建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研发服务)。平台载体的专业化、特色化为人才集聚提供优质的承载平台,进而推动园区发展特色更加凸显,人才服务更加精细化。三是机制驱动。始终抓牢政产学研机制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以实效与可持续为评价点,将市场导向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