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经开区管委会,州直有关单位:油茶产业是我州重点传统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我州油茶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以科技创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为依托,加大油茶产业扶持力度,提升油茶产业发展水平,使油茶产业成为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富民强州的农村支柱产业。(二)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州优质高产油茶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油茶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三)发展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示范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坚持新造扩面,改造提质,培管并举;坚持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坚持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品牌建设。二、突出油茶产业发展重点(一)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先将适宜发展油茶产业的贫困乡村纳入州、县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支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雇工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油茶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使油茶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二)突出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林农按照依法、自愿原则,参加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龙山县以村为单位,建立油茶合作社(村社合一),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和培管、统一销售)的产业经营机制,提高油茶林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三)突出培育油茶大户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建立“大户+农户+基地”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企业依法依规按“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油茶农庄、茶旅综合体,与农户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四)突出抓好低产林改造。根据《湖南省油茶低产林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湘林产〔2020〕7号)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分类施策”的思路,综合采取“更新改造”“抚育改造”和“品种改造”等3种模式,稳步推进全州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并在办点示范的基础上,支持以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方式推动油茶低产林改造。(五)突出管好油茶种苗质量。各县市要认真落实《湖南省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办法》(湘林种〔2018〕8号)有关规定,全面加强油茶种苗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油茶种苗生产供应“三证一签”制度(油茶良种生产经营许可证、苗木质量检验证、良种证、苗木标签)。根据国家和省林业部门推荐的油茶良种名录,参考各油茶良种在我州生长情况,推荐栽植华硕、华金、华鑫、湘林1号湘林63号、湘林97号、湘林210号等7个油茶品种。积极在全州推广3年生以上轻基质容器油茶良种大苗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及缩短油茶产业建设周期,保障油茶林培育质量。(六)突出落实后期培管机制。各县市人民政府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油茶造林后期培管机制,细化考核指标,明确管护和监督工作职责,建立年度考评和问责制度,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管护一片优产一片。探索推广凤凰县“油茶+迷迭香+板蓝根”以药材培管代替油茶培管的机制和方法。探索推广永顺县鼓励农户在新栽油茶林套种洋芋、黄豆等粮食和矮秆经济作物的奖补机制,实现油茶产业“以短养长”,提升油茶林地综合效益。(七)突出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油茶苗木供应、产品销售、产品定价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培育建设油茶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和信息网络市场,积极为林农、油茶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三、加大油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一)扶持油茶合作社(大户)发展。对成片油茶新造和低产林改造面积达到1000亩、带动农户30户以上,油茶基地建设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