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改革创新与经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这再次警示全党,对于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须臾不能放松。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域的改革创新,要义无反顾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发挥巡视工作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当中的利剑作用,就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改革创新举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巡视制度可以有效、管用,关键是要用好。巡视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是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监督的重要抓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支撑。”[2]P397-398巡视利剑作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党基于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坚持从理论、实践和制度等三个层面推进改革创新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必须进一步做好巡视工作,以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一、党高度重视巡视工作的历史渊源党的巡视工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发展的丰沃土壤,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历程。因此,党的巡视工作传承了我国古代巡视的政治传统,具有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特征;同时,党的巡视工作始终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遇到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特性。(一)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政治传统我国古代的巡视制度从萌芽到完善绵延数千年,尽管各历史时期的巡视机构或运作体系不尽相同,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都在监督官员、整治贪官、惩奸除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其历史合理性和实践价值。有学者将其合理性和价值总结为“以上巡下的制度安排”“相对独立的机构设置”“显隐并济的巡视方法”“注重贤能的选用标准”“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等五个方面。[3]我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注重加强巡视制度建设,这一政治传统为党推进巡视工作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厘清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发展脉络,有学者将我国古代的巡视制度分为萌芽期、形成期、规范期、完善期等四个阶段。[4]尧舜禹至夏商周的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萌芽期,这一阶段出现了天子巡狩制。该制度在设置之初并没有巡视监督的本意,但是“在天子巡狩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平定四方、体察民情、考察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却与巡视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5]P19。除了天子巡狩,在西周、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卿大夫巡行地方,例如,周初的召公巡行乡邑,春秋时期也有巡行采邑之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诸侯派遣卿大夫巡县。因此,天子巡狩,诸侯、卿大夫巡行以及诸侯遣使巡县可以视为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萌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形成期。在这一阶段,我国进入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代,为了安靖边疆、威服远方等目的,秦汉皇帝继承天子巡狩制度,但是随着我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发展,天子巡狩逐渐被遣使巡行所取代。所谓遣使巡行是皇帝派遣自己信任的使者出巡地方,达到考察民俗、宣传教化、监督官员、寻求贤才的目的。这样可以规避皇帝一人精力有限的问题,收到明目达聪的效果。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刺史作为皇帝派往地方的监察官,专职监察地方郡县,“其主要职责就是‘刺举不法’,包括考察郡国的行政、司法和荐举人才等多项职责。”[6]P85不过,刺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地方行政长官,不再是初设时期的专职监察官员,监察地方普遍是靠遣使巡行,所派遣的使者包括监察使、风俗使、赈恤使、经济使、监军使等多种类型。遣使巡行制度的出现也表明我国古代巡视制度正式形成。隋唐至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规范期。在这一阶段,包括巡视制度在内的我国古代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