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干部培训班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为期一周的延安干部培训班即将结束,站在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我的内心始终被一种深沉而炽热的力量激荡着。从宝塔山到杨家岭,从枣园到王家坪,每一处旧址都在诉说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每一段历史都在叩问着今天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结合这几天的学习感悟,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心得。一、在历史现场触摸初心,读懂“延安精神”的时代密码初到延安,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似乎还回荡着“抗大”学员的琅琅读书声,窑洞的煤油灯下仿佛仍能看见毛泽东同志奋笔疾书的身影。在杨家岭,我们站在七大旧址前,看着墙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忽然读懂了什么是“实事求是”——那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面对抗日战争复杂局势时,中国共产党人摆脱教条束缚、立足实际探索道路的勇气。在枣园,讲解员讲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故事,让我们明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来不是被迫的选择,而是一个政党在困境中保持昂扬斗志的精神底色。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张思德同志纪念馆。这位烧炭战士的事迹朴素得像陕北的黄土,却用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重量。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追悼会上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今天,当我们谈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望延安时期共产党人住窑洞、吃粗粮,却把最好的物资留给群众的细节,才真正理解:所谓初心,就是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延安精神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我们总能看到它的影子。作为新时代的干部,读懂延安精神,就是要在复杂形势前保持清醒,在利益诱惑前坚守原则,在群众期盼前主动担当。二、以延安精神为镜,对照初心找差距几天的学习中,我们不止一次被问到:“如果回到延安时期,你能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坚守吗?”这个问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不足。一是对照“实事求是”,看是否有“唯上不唯实”的倾向延安时期,党内曾有过教条主义的弯路,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反观现在,有的同志习惯于“照抄照搬”,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却忘了深入基层听真话、察实情。比如在推进项目时,只看报表数字,不看群众感受;在制定政策时,只考虑“好看好听”,不考虑“好用管用”。这本质上是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与延安精神背道而驰。二是对照“艰苦奋斗”,看是否有“贪图安逸”的惰性。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却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今天,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条件好了,却有少数同志滋生了“歇口气”的想法:有的怕吃苦,遇到困难就“绕道走”;有的讲排场,追求“面子工程”;有的重享受,把待遇看得比责任重。延安时期,彭德怀同志穿着粗布军装在街头与群众聊天,习仲勋同志骑着毛驴深入农村调研,这种“甘当小学生”的姿态,值得我们深思。三是对照“为人民服务”,看是否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延安时期,党员干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群众把党员当亲人;现在,有的同志“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推拖绕”,甚至把“为民服务”变成“为民做主”。前不久,我在基层调研时,有群众说:“现在干部来得少了,来了也多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这句话刺痛了我。如果我们离群众远了再完美的政策也会“水土不服”,再响亮的口号也会失去温度。三、把延安精神融入实践,用行动续写初心故事学习延安精神,最终要落实到“怎么做”上。结合本职工作,我有三点打算:第一,在“实”字上下功夫,做“实事求是”的践行者。今后,我将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起点,每月至少用5天时间深入基层,不搞“预设路线”,多听“原汁原味”的意见。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时,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民心账”,群众不认可的项目坚决不搞条件不成熟的规划坚决不推,让决策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第二,在“干”字上求突破,做“艰苦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