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历史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伟大政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9页。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顽强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们党百年历程的精神结晶和百年奋斗的精神坐标,是党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奋斗之魂,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滋养,更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瑰宝。作为一种统领性精神和“精神大厦”,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立体化的内容结构和理论逻辑的精神统一体,当前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对其进行具象化思维表达和场景打造,需要通过研究场域聚焦来建构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输出和现实勾连,切实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赓续与价值引领功能。高校党建在党的整体事业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战略性作用,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功和根本保障。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党建创新贴合高校党建的自身历史发展规律,有力诠释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应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实践遵循。一、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历史逻辑从近现代以来我国高校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在国家社会变动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往往承担着社会体系与社会结构现代性变革策源地、公民与国家内在关系重构出场地、国民思想启蒙发生地的重要角色。追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其党建史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并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党建彰显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历史觉醒。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源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在高校师生之间广泛进行,李大钊率先在北京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邓中夏、张国焘、刘仁静、罗章龙等一大批北京大学学生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发展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以此为原点,马克思主义逐步向全国辐射并形成传播网络。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干部条件。据统计,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均为知识分子,他们所代表的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中,有30多人有过高校经历,且有20多人为高校在校师生。[1]周良书:《中共高校党建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1页。这一时期,高校党组织培养的人才在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先锋作用,不少高校党员被派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开展建党活动,党的地方组织往往是以高校为基础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地方组织多次遭到破坏,但是多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土地革命时期,从中共北京地方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是国统区中共组织发展的摇篮。[2]李向勇:《中共高校党建作用研究(192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06页。高校承载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忠实力量。1924年国共合作以后,中共把目光重新转向了校,♘高校师生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围绕抗日救亡,爱国学生从向国民政府请愿到举行示威游行,积极揭露和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土地革命时期,高校师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并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救亡运动,有力促进了抗日斗争。全面抗战期间,一大批爱国师生和进步青年响应中共号召,由国统区、沦陷区到达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解放战争时期,高校党员和进步分子为在全国建立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发挥了先锋作用,“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25页。。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