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今天我们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关于我市“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面向2035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和2049远景展望规划思路的汇报,并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这既是对过去五年奋斗历程的一次深度回顾与检视,更是面向未来、擘画蓝图、凝聚共识、开启新征程的关键一步。刚才,相关部门作了全面深入的汇报,各位参会同志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同。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我平时调研思考,讲几点意见。一、坚持高站位,深刻认识编制“十五五”规划的重大意义(一)这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市实践的现实需要。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与“十五五”开局之年的交汇点,规划编制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从五年规划制度的历史演进看,“十五五”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首份中长期规划,既要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应对新冠疫情、推动双循环等重大实践的经验,更需前瞻性布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规划编制本质上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战略校准,通过科学设定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核心指标,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被外部风险所中断。(二)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文本的深层价值在于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可落地的政策工具。以科技创新为例,“十五五”规划或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通过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等硬举措,破解卡脖子技术困局。在区域协调发展层面,规划将延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部署,同时可能提出新的城市群培育方案,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升级。这些具体部署不仅关乎短期经济稳增长,更决定着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长期位势。(三)这是发挥现代治理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规划编制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决策智慧。从“十四五”规划编制经验来看,“十五五”将进一步优化两上两下的制定流程,在地方政府申报、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环节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这种既保持中央统筹又激发地方活力的机制,既避免了西方国家的政策碎片化陷阱,又能快速响应如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新挑战。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评估机制,更将形成编制-执行-反馈-优化的治理闭环。二、把握关键期,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科学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乘势而上、跨越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攻坚突破期。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历史担当,以对我市长远发展和全市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质量完成这项打基础、利长远、定乾坤的重大任务。(一)锚定宏伟目标,明晰战略方向。编制规划,首要的是明确我们“往哪里去”。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核心目标就是: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要深刻领会省委赋予我市的新定位新要求,将其作为规划编制的根本指引和行动坐标。规划内容必须充分体现这一宏伟目标,并将其分解细化到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具体任务中。2049远景展望则要描绘更宏伟的图景,展现我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二)坚守价值立场,践行根本宗旨。规划为谁而编?发展的目的何在?答案只有一个:为了人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聚焦: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在规划中具体回应人民群众在收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文化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设定切实可行的民生改善指标,谋划一批能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实事项目。要特别关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城市吸引力带动力影响力: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规划要着力提升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