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来龙去脉”2022-08-23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它的研究目的、对象、过程、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在这里,我们简要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来龙去脉”。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独立起源并延绵发展至今的原生态文明,但文献有关古代中国的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再往前计就有较大的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外学者据此否认夏代的存在,从而否定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为了科学编排夏商西周的相关年表,从1996年5月开始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此项工程由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四位学者担任首席科学家,200多位学者共同参与,通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式联合攻关,于2000年9月通过项目验收,形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基本建立了西周的年代序列,并确立了商代盘庚迁殷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代始年约为公元前1600年、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的大致年代框架。在断代工程结项前,学者们深感在政府的支持下,以集体项目、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因此李伯谦、赵辉、王巍等先生建议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全面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以及早期发展的特点、路径等重大问题。该工程于2001年11月获得国家立项,从2002年开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手段,联合国内外近400位专家学者进行攻关,先后被列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四五”期间的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历程从2002年至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总体可以分为预研究、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等阶段,不同阶段的研究重心各有差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阶段(2001—2003年)。这一阶段由李伯谦、赵辉和王巍总体负责,以公元前2500—公元前1600年的中原地区为工作的时空范围,设置九大课题,共有90多位学者参加,主要以多学科结合研究文明起源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为探源工程的正式施行提供合理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第一阶段(2004—2005年)。该阶段以“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为题展开研究,设置了考古学文化分期谱系的精确测年、自然环境研究、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研究、文明形态研究等五个重大课题,并围绕晋南豫西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分布范围和华夏文明起源问题开展工作。考古学者通过对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大致建立了夏代的考古学谱系,为确定夏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与此同时,山西临汾陶寺遗址的发掘取得重要进展,观象台遗址的发掘可以和《尚书·尧典》记载密切关联,为论证陶寺文化为尧舜都址提供重要线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第二阶段(2006—2008年)。这一阶段,研究时空均有较大扩展,首先是时间延伸至公元前3500年,研究的空间也扩大到了整个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设置了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各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精确测年、自然环境的变化、经济技术的发展、社会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等四个重大课题,其中年代学研究成果突出,依据新的资料和技术,对黄河、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年代框架进行了更新,龙山文化的整体年代下限下移了200年。学者们提出,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文明形态,中原地区则是多种文化汇聚而进入早期国家;中国文明形成是周边文化融入中原的文化多元一体化过程。这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