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衔接贯通”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是落实新时代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强调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针对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一体化设计的要求。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学段之间在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育内容的纵向衔接和层次递进,目前这些工作在实践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分析当下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在衔接贯通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找推进大中小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路径,以期推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沿着正确方向深入开展。一、“衔接贯通”是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关键环节“衔接贯通”是对落实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的具体要求。所谓“衔接”,是指“在不同学段的接口处要无缝隙、无重叠地做好对接,让学生感觉不到跳跃与重复”;所谓“贯通”,是指在设计中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要一以贯之,概念、观点、理论要逻辑严谨,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地方。[1]从当前学校思政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点分布及结构体系看,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的课程及教材中均有涉及,但各学段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衔接贯通不畅的现象。(一)内容布局缺乏整体意识导致知识重复从学科知识规律看,爱国主义教育既不是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性课程内容,也不是单纯的以兴趣、动机、态度养成为目标的活动性课程内容,[2]这就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布局要具有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整体意识。依照《实施方案》提出的“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课程设置要求,当下小学、初中学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尽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大中小学均有涉及,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分学段设计课程及分学科教学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存在明显的知识点重复交叉的问题。以国情教育内容中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知识点为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阐述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高中阶段必修三第二单元“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阐释与八年级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在大学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对“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概念阐释,几乎又是初、高中相关内容的简单重复。之所以出现此类低水平的无意义重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现有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的设计以学段为单位,而非从大中小学整体贯通的知识系统进行内容布局,未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有效转化。(二)学段教学忽视认知规律导致知识错位从学生认知规律看,爱国主义教育要依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与其相匹配的内容与难度,应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进行阶梯式推进。《实施方案》提出,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进学生的使命担当,要求课程目标体系要与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关联。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教材中却出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需求匹配不够,甚至存在人与知识相互错位的现象。这一问题在大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具体表征就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个别内容阐释的深度和高度未能达到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及发展需求,难以实现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举例来说,“爱国主义”概念是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反复论证的核心概念,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章节中把“爱国主义”定义为“是人们对自己家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