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四川乡村治理“一池春水”——三台县、盐亭县“两项改革”调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四川结合省情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两项改革”主要目的,是将乡镇和建制村数量调减、布局调优、成本降低、效能提高,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基层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量多达4610个,居全国首位,相当于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两个省份的总和;建制村数量多达4.54万个,也大大高于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这种传统微型农业经济状态下的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特征,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削弱了乡村治理,成为长期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XJP总书记就优化行政区划、加强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XJP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进“两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省委直面矛盾、攻坚破难,把“两项改革”作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牵引性工程来抓,分两批次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接续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减少乡镇1380个、建制村18110个,待其余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改革后,全省乡镇、建制村的减幅将分别达32%、41%以上,干成了一件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两项改革”的成效如何?有哪些经验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深化?在改革由“前半篇”转入“后半篇”的关键节点,我带着这些问题,用了一周时间,到绵阳市三台县和盐亭县开展蹲点调研,并同步组织10个调研组深入绵阳市9个县(市、区)摸排情况,通过“解剖麻雀”,进一步总结经验、检视问题、研究对策。一、初步成效:乡村振兴增加新动能,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同属丘区农业县,户籍人口分别为141万、62万,2019年经济总量分别为380亿元、161亿元,在全省183个县(市、区)中居第34位、第97位,两县在四川具有典型样本意义。通过“两项改革”,两县镇村幅员面积扩大、人口规模增加、资源要素集聚、治理结构优化,已取得“减量提质”的积极效应。一是减数量、优布局,拓展了发展空间。改革前,三台县有乡镇63个、建制村932个,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小而密的情况较为突出。盐亭县情况类似,面积最小的林山乡只有17平方公里,有的乡镇驻地间隔距离不到2公里。三台县委书记给我讲,原来镇村数量过多,有限的财政资金只能“撒胡椒面”,想搞一下场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往往“手长袖子短”,就连配齐镇村干部都成为一件头痛事。通过“两项改革”,三台县乡镇、建制村分别减少30个、549个,减幅达47.6%、58.9%;盐亭县的乡镇由35个减为17个、建制村由453个减为189个,减幅分别达51.4%和58.3%。改革后,两县的镇村平均面积和户籍人口均实现了“双倍增”。调研中了解到,两县都不只是从数量上做“减法”,而是把减量与提质有机结合起来,借势优化县域空间布局、人口布局、产业布局,为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要素创造条件。我所到的三台县新德镇,与县城隔涪江相望,70%为平坝河谷地形,发展近郊休闲农业优势明显,这次将邻近的永新镇调整进来,共同纳入城镇规划区范围,为中心城区发展预留了空间。盐亭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麻秧街道,面积只有48.2平方公里,空间容量有限,这次将邻近的巨龙镇8个村调整进来,使开发区产业承载空间拓展了15平方公里以上。开发区负责人高兴地说,正着手编制新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明显改善了。二是建中心、聚动能,激活了县域经济。两县在改革中将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镇村进行调整,加速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催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