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优化四个机制推动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相融相映近年来,XX县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将学雷锋与志愿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努力搭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学习交流平台,形成了“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的大好局面,实现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相融相映。一、优化平台建设机制,打造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新阵地”整合县乡资源,按照“五有”标准,精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强化志愿服务功能设置,为志愿服务提供平台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建成1处文明实践中心、15处乡镇(街道)实践所、372处村(社区)实践站,配备专管员417名,实现“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利用学雷锋资源丰富优势,整合XX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雷锋展馆、雷锋讲堂、七问大课堂“两馆两堂”等优质活动阵地,打造XX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聘请“全国宣传雷锋先进个人”张XX、XX县党史研究专家傅XX等15名优秀讲师,与辽宁抚顺雷锋学院开展教学合作、加强理论研究、共享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主线、红色革命文化为主体、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技能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2020年建成以来,教育基地已授课1810期,迎接各类团队1660余个,学雷锋、讲雷锋、做雷锋在中都大地蔚然成风。二、优化队伍建设机制,组建志愿服务民生实事“生力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XX县充分发挥县志愿服务总队统筹协调作用,全县15个镇街组建志愿服务分队、17个县直部门组建专业服务队,同时广泛吸纳N支单位、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以及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形成“1+15+17+N”的志愿服务队伍模式。建设数字化指挥中心,开启“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成为首家与济宁市平台同步上线运行的县级平台。目前,云平台注册志愿者12465人,志愿团队697支,不断壮大的志愿服务队伍,有效实现了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投身县乡经济社会发展,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XX街道西门社区推出百姓话吧、“7+X”民主协商议事制度等举措,推动志愿先锋“亮身份”,俯下身子倾听百姓心声,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志愿者“走下去”、服务“实起来”。三、优化项目培育机制,打造志愿服务为民惠民“新引擎”充分发挥XX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的引领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探索,转化为涵育文明乡风的普遍规律,精心培树群众叫得响的品牌项目,“乡土讲师团”“舞前十分钟·百姓话场”两个项目入选济宁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当前,全县组建“乡土讲师团”80支,成员800余人,成为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在广场舞开场前,百姓宣讲员拉家常话,开展政策法规、卫生健康、文化文明宣讲,“舞前十分钟·百姓话场”入选中宣部《基层宣讲100法》。杨店镇杨柳村试点推行“和美档案”积分管理体系,涵养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参与兑换人数达3000余人次。XX县整合各方资源,共制定发布志愿服务项目897个,推出公益小天使、书香大讲堂、儿童安全“五防”公益课堂等品牌项目,为高质量推动志愿服务注入源头活水。四、优化典型培树机制,点亮志愿服务先模人物“新航标”XX县把挖掘、培育、选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基层挖掘好人,大力宣传推选好人,奖励帮扶礼遇好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根据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特点,开展了美德新星耀农家、最美XX人、最美党员、优秀志愿者、四有教师、新时代好少年等系列选树活动,涌现出各类“身边好人”2万余人,集聚起庞大的“好人”资源。树立“群众的榜样群众选”的导向,将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推荐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评、群众议,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确保典型经得起检验。近年来,XX县共有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68人入选“山东好人榜”,128人入选“济宁好人榜”,3人获评山东省道德模范,23人获评济宁市道德模范,涌现出一批新时代的“活雷锋”,谱写了“崇德向善、德行XX”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