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入领会“六个坚持”的精神内涵“六个坚持”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来源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实践经验,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和领会“六个坚持”的精深内涵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系统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六个坚持”的新概括。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理论贡献。一、“六个坚持”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解放与发展服务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政治立场的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恩格斯还指出:“工人阶级根据自己的经验深深地相信,他们的地位要得到任何可靠的改善,不能够依靠别人,而且应当亲自争取……”坚持自信自立,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原则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品格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列宁指出:“应当懂得,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理论来源于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在实践中修正、检验,在继续回答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守。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发展变化的。坚持系统观念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崇高价值追求的坚守。二、“六个坚持”鲜明体现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实践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六个坚持”产生于这一伟大变革,是对这一伟大变革及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重大理论成果,并对这一伟大变革的实现发生了重要指导作用。这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紧围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这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立,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