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从革命、建设、改革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坚持底线思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他激励出席会议的党员干部:“必须增强谨慎之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对解决问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4月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5月24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郑重提醒大家: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尤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微知著的敏锐。唯有凡事从最坏处准备才能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底线思维,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疫情防控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湖北救治的80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有3000多人,其中一位87岁的老人,身边10来个医护人员精心呵护几十天,终于挽救了老人的生命。”总书记动情地说。“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这个细节形象回答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为了谁、依靠谁。总书记给出了鲜明回答: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只有紧紧抓住了这个根本,只有站稳了人民立场,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我们在工作中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才能勇于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才能真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样,人民群众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最可靠的后盾、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坚持底线思维,就要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入夏时节,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工厂车间机器轰鸣,中华大地上涌动着不竭的生机与活力。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中国在短时间内走出疫情阴霾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这场战“疫”鲜明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要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