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事业编制干部培训班上的党课讲稿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同志——我们*县事业编制干部的中坚力量和骨干精英们,共同参加这次培训班。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特别是对承担着全县教育、医疗、农技、文化等重要民生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寄予了厚望。今天,组织安排我来给大家上一堂党课,我思考了很久,想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强基固本铸担当,破局攻坚立新功”。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检验我们发展成色、开启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我们每一位事业编制干部,都面临着新的考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找准定位、在新征程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答案,就蕴含在“担当”二字之中。今天,我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与同志们作一次深入的探讨。一、强基固本,铸牢“想担当、敢担当”的思想根基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但这个“干”,不是盲目地干、莽撞地干,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信仰、源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强基固本,就是要为我们的“担当”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筑牢我们“想担当、敢担当”的精神堤坝。(一)深刻领悟“担当”的时代内涵与政治本色。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担当?简单来说,就是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在平常时候能沉下心来、干得成事,心中始终装着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冷暖。这种担当,是我们党从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淬炼出的政治品格,是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走来的制胜法宝。担当最闪亮的底色,是敢于斗争的非凡胆魄。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家底和气焰嚣张的外部封锁。当战火烧到家门口时,打还是不打?能不能打赢?毛泽东同志以其超凡的战略远见和政治魄力,毅然决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他深刻洞察到,敌人是“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这股“气”,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就是共产党人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挺身而出的担当气。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更打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这充分证明,担当,首先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敢于胜利的豪气。担当最深沉的底蕴,是心系天下的为民情怀。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饱尝人间疾苦,这段经历让他对百姓的艰难有着切肤之痛。入仕后,他因直言敢谏、触动权贵利益,在短短七年内三遭贬谪。每一次被贬,对他而言都是一次政治上的重挫,但每一次磨难,都让他更加贴近底层、洞悉民情。他没有消沉,反而把被贬之地当作践行理想的战场,所到之处,修水利、办学堂、救灾荒,把抽象的“忧乐”情怀,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惠。范仲淹身上那股愈挫愈勇、为民请命的浩然正气,与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精神内核上是高度契合、一脉相承的。从革命先辈“打得一拳开”的斗争精神,到古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担当”二字,承载的是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既是历史的昭示,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二)精准把握“强基”的实践要求与核心要义。空有担当之心,而无担当之能,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强基固本,正是要解决我们“本领恐慌”的问题,确保我们的能力素质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匹配我们肩负的重任。“强基固本”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牢三个基础。第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这一科学理论,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立根固本”,从中找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前,我县正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关键时期。面对产业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