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重要论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是阻碍基层干部真抓实干履职尽责的桎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并持之以恒、精准施策,下大气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松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为基层减负工作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思路方法等,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让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谋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基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县(市、区)是中国治理的基本单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是中国治理的基层基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基层的重要性。基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建强基层党组织、巩固好基层政权,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长久稳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发展的大量任务在基层,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只有不断夯实基层治理这个根基,才能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任何一项群众性工作,脱离了基层和群众,无论口号多响亮、规划多细致,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落地实现。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项决策和处置应对,主要发生在基层,这决定了基层处于面对群众的第一线,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最前沿,是各种矛盾问题的集聚地。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背后往往存在复杂的利益冲突,与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基层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处置不当等息息相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牢抓住基层这一本源,“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只有将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和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才能持续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基层负担是表象问题,根源还在于形式主义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过去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有基层干部坦言是“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权小责大,日常忙碌之余还要应付频繁的问责、督导、考核等。花样繁多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极大地增加了基层负担,消耗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空耗精力的会多文多;填表“痕迹管理”普遍,事事留痕,把“痕迹”当“政绩”,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甚至一些地方搞了一大堆表格让基层填写,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因疲于填写各类表格而没有时间办实事;督查检查考核名目繁杂、频率过高、多头重复、层级过多、搭车现象严重。二是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调研而调研,扎堆调研,“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盆景式”调研浮光掠影,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去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等。三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制推广过多过杂的甚至“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