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畅通“双循环”2022-10-21来源:浙江日报作者:余淼杰播报普通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必然要求。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双循环”。一方面,国内大循环是主体,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持续有效化解外部冲击,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已不再是劳工成本的比较优势,而在于通过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提升市场运行效率,更好地释放内需潜力。首先,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推进市场化改革。庞大的市场主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既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提升其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也要更好地鼓励、引导和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真正由“有益补充”变成“重要组成部分”。要秉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体制;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次,增强“六稳”工作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当前,中国经济对内面临“三期叠加”的态势,对外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还遭受世纪疫情的影响。要以宏观调控措施的确定性,应对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强相关举措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壮大社会面发展信心,进而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和投资。再次,增强能消费、敢消费的能力。第一步要使老百姓拥有稳定的就业。重点在于出台稳健的货币政策,多举措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力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帮助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中纾困,通过“保市场主体”实现“保就业”。第二步则要深化分配领域改革,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如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分配财政资源,运用好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特别是要将“真金白银”投入到“六保”“两新一重”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持续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更好地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使出口目的国多元化。企业在出口时,不能仅仅把目标瞄准欧美成熟市场。的确,这些市场的规则比较完整,中国企业的经验也相对比较丰富、拓展业务难度相对较低,但目前中美经贸关系日趋复杂,企业更应该未雨绸缪,多与新兴工业国家做贸易。尽管一开始要打入这些国家的市场,或者保住一定的市场份额有困难,但是不能因为困难而不去做,应该像“敲牛皮糖”一样,一块一块地敲,持之以恒。二是扩大进口。进口已经成为中国贸易增长的重要部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开了4届,还有现在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都特别强调扩大进口。扩大进口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扩大进口高质量的消费品,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进口第二类中间品,关税下降带来中间品进口增加,可以使企业降低进口成本,提高利润,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进口最终品,比如汽车,短期内自然会使国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但长期来看,可以使企业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优胜劣汰来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水平。三是推动服务贸易多样化、数字化。中国的服务贸易跟商品贸易相比,表现出总量不足、逆差的态势。对其建议是九个字:“扩总量、调结构、树特色”。首先,要扩大服务贸易的总量,特别要运用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带来的机遇。其次,要调结构,如在运输、旅游、教育、医疗四大产业集中发力,助力国内产业的发展;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等提升软实力,为服务贸易增长创造有利条件等。最后,要树特色,打造拳头产业、有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