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服务升级产业振兴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按照中央关于推广乡村治理创新性典型经验的部署2019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连续遴选推介了两批共54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各地树立了学习借鉴的样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领带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进一步发掘和总结各地典型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进全国乡村治理工作,2021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乡村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各省份推荐的基础上,对报送案例进行遴选、核实做法、修改完善,从运用清单制、创新治理方式,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治理体制,发挥“三治”作用、健全治理体系,保障民生服务、提升治理能力4个方面精选了38个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全国乡村治理工作的实践成果、创新经验,现予结集出版并在中国乡村治理公众号上予以全文发布推广,供各地学习借鉴。永联村地处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中东部,村域面积1.93平方公里,宅基总户数198户,常住人口5599人,其中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比例约为16∶,人口倒挂明显,群体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为打通乡村治理“毛细血管”,永联村从创新“村级物业”新服务、创设“民宅回租”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着手,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忧的突出问题,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赋能乡村治理。一、创新“村级物业”新服务,夯实自治根基(一)顶层设计,建强“党建链”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永联村发挥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吸引他们就地就业,成立了由本村村民参与的村属物业公司,既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方便对“美丽乡村”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的物业管理,构建起以永联村党总支为核心,物业、村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乡村治理红色堡垒,依托考核监督机制,在农村红色物业管理领域彰显党建特色,建强“党建链”。(二)完善规章,接好“保障链”村级物业公司以吴介巷为试点,探索健全“十八项”管理制度,包括村庄环境维护、污水处理运维、网格化管理、外来人口管理、民房出租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等设置“八个有”服务标准,明确治安有防范、公共有保洁秩序有维护、车辆有管理、设施有维护、绿化有养护、道路有保养、维修有服务;提供“四个全”管理服务,实现全封闭小区化管理、全覆盖视频监控、全天候安保执勤、全时段服务热线,不断做大做强“服务链”,实现了“封闭管理、环境改善、服务到位、制度健全、群众满意”的乡村智慧管理。(三)发挥自治,塑造“人选链”永联村坚持把群众参与贯穿物业管理工作全过程,聘用敢于创新、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本村村民担任物业公司负责人及物业党支部书记,选用本村村民当工作人员,先后成立保洁组、保安组、安全管理组、房屋管理组、后勤组、综合服务管理中心等,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增强了村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建设意识与角色意识,进一步塑造乡村振兴“人选链”。二、创设“民宅回租”新模式,推动乡村发展升级(一)集中养老,迈出服务“率先一步”永联村吴介巷被工业园区环绕,不少农户将闲置房间出租、获利。为破解外来人员无序聚集带来的治理问题,预防潜在的社会治安与群租管理风险,永联村主动跨前,将村民手中的闲置房屋整栋回租,通过“以房管人”,推动治理规范化、精细化。经过前期排摸发现,不少农户以“1+N”模式出租房屋,1~2个本地老人与多个租户共同居住。为保障空巢老人的居住条件,满足其就近养老的诉求,更好地推进整栋回租永联村回租了一栋条件较好的民房,严格按照上海市养老机构标准化要求,进行适老化改造,成功改建为全市第一家农村嵌入式养老院——“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积极引入专业医疗养老机构——同康医院,为住养老人提供24小时照顾护理、日间照料托养、一周一次的常规检查和一年两次的免费体检服务。探索“不离乡土、不离乡情”的专业化集中养老服务,是永联村为民解忧的具体表现,迈出了社会治理规范化的第一步。(二)回租管理,走好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