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信用建设先行优势开辟乡村治理全新路径——山东省荣成市创新探索“信用+”乡村治理模式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492千米,陆地面积1562千米²。辖12个镇、10个街道、790个行政村、51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65.6万人、常住人口70.9万人。2012年,荣成市在全国县域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过8年持续推进,信用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荣成市针对信用体系建设农村“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仍然存在对农民约束无力激励不足的问题,探索将信用建设引入农村工作,全面构建“信用+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开辟了实现治理有效的新路径。一、着眼强化约束,把村规民约提升为信用管理荣成市针对村规民约缺乏强制约束的情况,将信用管理与村规民约“嫁接”在一起,收到了省力管用的效果。一是量化赋分,让信用“摸得着”。荣成市把村规民约涵盖的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环境整治、遵规守纪、移风易俗等事项,都用信用积分进行体现,每一项都跟进相应的奖惩措施,使村规民约的软约束变成了信用管理的硬要求二是公开公示,让信用“看得见”。每个村(居)都设立信息采集员,即时采集群众的守信、失信情况,根据信用管理办法进行赋分,每月每名群众的信用积分情况在公开栏张榜公示,用小红旗、小红星直观体现,并用“大喇叭”广播宣传,谁守信加分、失信扣分,第一时间让全村人都知道。三是全面覆盖,让信用“管得住”。搭建农村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把全市28.6万名农村群众的信用情况纳入大数据管理,对790个村(居)的信用管理状况实时跟踪测度,实现农村信用规范管理,保证公平、公正、透明通过这些方式,把村规民约变成了一部基于信用管理的“小宪法”,建起了充满生命力的信用制度,对失信行为起到了明显约束作用。2018年以来,荣成市的农村“老赖”现象明显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减少了22.8%,法院案件执结率上升15%,治安警情下降18%。二、着眼激励群众,把村民福利转变为信用奖励荣成市充分把握农村群众善良质朴、古道热肠、看重“脸面”的特点,把信用奖励与群众利益挂上钩,创新激励方式,让群众从内心里认可信用、敬畏信用。一是物质奖励突出差异化。把村民福利调整为信用基金,由以往人人有份的普惠式发放,变成依据信用积分的差额式发放,积分多奖励就多,积分少奖励就少,甚至没有,增加信用分在群众心里的分量。目前,全市790个村(居)全部设立信用基金,总额达3600多万元,已发放2500多万元,惠及40多万人次。二是荣誉激励突出仪式化。每个村每季度至少举行一次基金发放仪式,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由村支部书记、镇街干部甚至市级领导现场颁奖,让守信的群众有仪式感、荣誉感。70%的村居还设立“信用超市”,守信群众随时可以用信用分兑换生活物品,进一步放大信用影响力。三是社会礼遇突出“特权化”。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信用礼遇进万家”活动,发布免费旅游、免费乘公交、就医优待等120多项信用激励,群众在村里挣的信用分,可以同样享受这些“特殊待遇”,“信用有价”意识深人人心。通过这些多元化的信用奖励,荣成市把信用由约束“不干坏事”引导到“多做好事”上来,在农村“当好人挣信用分”蔚然成风。近两年,评选农村诚信示范户1万多个,5400多名群众成为市级以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农村“慈心一日捐”达到530多万元,年均增长30%。三、着眼文明实践,把志愿服务量化为信用激励荣成市将信用管理和志愿服务“合二为一”,把各类志愿服务计入信用积分,全面推开“信用+志愿”模式,用信用激励志愿服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推动农村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决战决胜。通过信用积分引导农民拆除自家违建,并对主动参与拆除违建工作的志愿者给予积分奖励。7个月实现了全覆盖,拆除违章建筑11万处、100多万米²,彻底解决长期遗留的环境“顽疾”,没有引发一起群众上访事件。二是农村网格治理成效显著。与其他地方招聘专职网格员不同,荣成市发动5.2万名优秀志愿者成为义务网格员,带动原来977个300户的基础网格,细化为1.2万个15户的“细胞格”,每名网格员精准服务5—7户群众,解决问题隐患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