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提高干部选任民主质量的路径〔摘要〕干部队伍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以现代化的方式促进干部队伍治理能力的提升。扩大干部选任民主、提升民主质量,是推进干部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治理能力,夯实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基础,必须在扩大干部选任民主的同时,着力提高干部选任的民主质量,努力实现干部选任民主的“质”与“量”的有机统一。为此,必须在干部选任的民主化进程中,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优势互补,培育优质民主所需的社会资本,重视民主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优化民主程序、强化程序执行力,着力提高干部选任民主实践探索的可持续性。〔关键词〕国家治理能力;干部选任;民主质量;执政能力;队伍建设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除了必须以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为支撑和保障外,还必须以现代化的思维和方式进行国家治理所必需的人力资源开发。干部队伍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其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在王朝国家时期,中国由于较早建立起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前现代的官僚制度”而在很长的时期内独领世界风骚。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更使天下优秀人才能够进入统治阶层,在王朝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导致士大夫阶层往往只崇尚儒家道德和文学修养,而忽视了对治国理政的专业技能的训练。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把握王朝国家行政大权的官僚队伍的能力日益难以胜任国家治理的需要。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就意识到宋朝的危机不在于经济困局,而在于儒家传统下人才培养模式与日趋复杂和专业化的治国理政需求之间的不适应。因此,王安石将官吏培养选拔和监管机制改革作为变法的核心内容,其基本思路就在于通过锻造专业化的官僚队伍来摆脱北宋面临的治理难题和政治危机。但遗憾的是,王安石的变法并未成功。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国始终难以摆脱王朝国家治理的老路,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巨大历史分野。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当今世界各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角度来看,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都必须强化执政队伍的能力。而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而言,促进执政队伍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内在地要求执政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管理与监督方式的现代化。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1〕。干部选任的民主化既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执政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扩大干部选任民主日益受到执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所设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本目标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被置于首要位置。围绕这一改革目标,全国各地扩大干部选任民主的实践探索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扩大了干部选任的民主。〔2〕但民主的扩大并不等于民主质量的相应提升。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过程中,如果忽视对民主的质的改善,就可能陷入“劣质民主”的陷阱,不仅影响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而且容易诱发政治社会风险,阻碍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因此,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日益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我国干部选任民主的量与质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当前提升干部工作民主质量仍然面临多重困境。〔3〕就理论研究而言,当前已有少数学者对干部选任民主质量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但与扩大干部选任民主、提高民主质量的实践对理论研究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站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不断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切实提高干部选任民主质量。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民主质量研究的分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