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亮产业工人的明天——记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车工王英武他是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他曾被评为中央企业知识型职工标兵,他曾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哈尔滨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他就是中国航发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民机与科研分厂一名车工,中国航发首席技能专家,优秀共产党员——王英武。他在车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精彩的人生!一、朴实无华,踏上航空路东安技校毕业时,王英武的理论和实践总分获全市统考第一。工人家庭出身的他,受父辈“技术立身”的影响,学习时总比别人更刻苦,遇到困难也总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那时,瘦小的他还不曾被周围的人所关注,可在师傅白延明的眼里,他却是一块可以雕琢的美玉:悟性好,踏实肯干,上进心强。干过车工的人都知道车工是“三分技术七分刀”。王英武深知这个理儿,暗下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无愧自己的选择!在实习期间,他就开始在磨刀技术上下功夫。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唯有实习车间的灯还亮着。经过勤学苦练,王英武练就了一手磨刀绝活,变废为宝。知识,更教会了他用脑子干活。刚进厂,王英武接手的铝圈又薄又大,合格率极低。他一琢磨,发现原因出在拧螺丝时手劲不匀。从此,他班前班后练手劲,到后来,王英武不仅加工每件铝圈都能达标,车起相当于头发丝1/70精确度的产品时也能得心应手。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的哈尔滨市“技运会”,王英武拿了车工第一名。知识,让他实现了人生旅途上的巨大跨越:从一名技校生到高级技师,别人至少用11年,而他只用了7年。二、坚韧顽强,立下凌云志王英武所从事的发动机核心部件的生产加工,是机械加工行业难度最大的环节,他用娴熟的技艺,为车间生产解决了无数个关键问题,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出了数十项革新与发明,他用知识与坚持书写新一代产业工人的神奇。在加工某型科研机型的中心拉杆时,该零件系超细长杆,长度和直径比近30倍,精度要求又高,加工难度大,国内共有3家在研,其它两家一直未能交付合格件。王英武又勇挑重担,仅用一个月时间就交付了合格试件,用普通车床创造了科研生产奇迹,打破了国外对此机型关键件的技术封锁,现在的生产周期仅为7天左右。2011年5月,王英武调到了民机生产线,而他所在的班组主要承担航空发动机压气机部分的零组件加工,随着时间推移,王英武在生产线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凸显。某型机扩压器壁薄、直径大,正常的加工方法无法保证。经过研究,问题出现——零件装夹。薄壁件在装夹过程中装夹方式是关键。思索后,他决定采用粘胶的方式来试一试,粘胶的装夹方式可使零件处在自然状态下加工,消除零件装夹变形。经过几轮试制后,终于成功解决扩压器机加变形这一大难题,为薄壁类零件机加变形控制技术攻关立下奇功。目前,这种加工方法已广泛用于薄壁类零件加工,效果显著。WZ16防火墙属于典型的大直径、壁薄铝合金材料零件,该零件是与法国透博美卡公司对等合作的民机项目,精度要求非常高,其基准平面平面度要求仅为0.06,同时上表面与基准面平行度要求为0.05,经过多次试验和加工后由于零件加工后变形等影响,平面度及平行度都无法保证;零件交付节点一拖再拖。研究出一套新的加工方式来保零件合格已经迫在眉睫。这时王英武提出了由普车代替数控设备精加工基准面以及与之平行的平面。试验中,他先采用正常的装夹方式进行车削,但结果并没有任何改善,随后他有采用装夹加辅助支撑的方式,结果虽然有所改善但仍达不到最终要求,最后采用胶粘加辅助支撑的方式来确定装夹方式,随后就是选择加工刀具以及试验加工参数。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试验,最后确定选择尖刀,刀尖R不大于0.4;每次上刀不大于0.03,车床转速采用s=18r/min,走刀路线采取由内至外车削。经过反复多次的更换装夹方式以及调整加工参数,最终他将该零件的平面度成功的控制在了0.04以内。使得该零件成功交付使用。他再一次用他的普通车床实现了数控设备无法实现的工作;也向大家证明了普通设备还是能起到数控设备无法替代的大作用。2014年,他牵头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车间乃至公司机加方面的难题收集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