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四个机制”实现“四项提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南阳路径南阳县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全省试点县市,在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统筹推动、协调联动、项目带动、融合互动“四动机制”,推动示范引导力、基层向心力、品牌影响力、服务聚合力“四项提升”,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南阳路径。一、建立统筹推动机制,提升示范引导力。南阳县坚持高标规划、市级引领,压实“三种责任”,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实开展。一是高位统筹,扛稳主体责任。市委常委会把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大盘子”,先后8次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心建设、运行、发展中的重点事项;成立正科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统筹文明实践与宣传思想文化、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摘星夺旗、三级争创”等工作融合实施,一体推进。二是完善机制,压实各级责任。实行文明实践市镇村“三级书记负责制”,制定工作责任清单,印发工作要点,每月下发活动提醒,明确目标任务,压实三级责任。三是强化督导,倒逼落实责任。坚持月检查、季排名、半年观摩、年终考评,把文明实践纳入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监督检查,作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考核复查的重要依据,强化结果运用,推动责任落实。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基层向心力。坚持合理调度、互联互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谓动各方力量,形成一盘棋的工作局面。一是阵地联建固根基。打破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文明实践阵地。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站)338个,重点打造文明实践广场65个、文明实践点180个,织牢织密文明实践阵地网。二是队伍联合增活力。完善“1+10+N”“1+6+N”“1+4+N”市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建设,成立南阳县志愿者协会和志愿服务总队,建强10支市级常备队伍和136支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培育志愿服务队伍1730余支,孵化“三田蓝”“甜嫂美乡村”“老牛志愿服务队”等20乡支民问品牌志愿服务组织,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遍地开花。三是部门联动强激励。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投入100万元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每年投入20万元设立志愿服务“市长奖”。实行志愿者星级评定,在就业、交通、文体、旅游等方面给予嘉许激励。推行“爱心储蓄银行”机制,鼓励成功人士、爱心商家以“爱心卡”的形式为志愿者兑换物品、服务,累计实施积分兑换6.3万余次,极大调动社会参与热情。三、建立项目带动机制,提升品牌影响力。坚持“五项引领”,实施“一镇一主题、一村一特色、全市创品牌”工程,推动文明实践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发展。一是“思想”引领武装群众。创新理论宣讲,推出情景剧、快板、河洛大鼓等宣讲方式,打造“网络直播间”“流动板凳故事会”“党史微课堂”“小红象讲党史”等服务项目,累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1500余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典型”引领带动群众。结合中国好人、文明家庭、好少年评选等,培树各行各业先进典型1800余人;每年组织重阳节孝老爱亲系列活动,开展“乡村光荣榜”“好人家庭墙”评选表彰,运用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众见贤思齐。三是“文化”引领滋养群众。大力传承黄河文化、河洛文化、杜甫文化,连续举办八届杜甫国际诗歌节,常态化开展“幸福南阳”广场活动、“河洛大舞台”“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3600余场次,培育“艺术赋能乡村”““疫,起行动公益课堂”等文明实践项目,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取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四是“关爱”引领惠及群众。实施“情系夕阳”“留住童心”“圆梦微心愿”等爱心项目,为群众送上贴心、暖心服务。在“7·20”特大暴雨及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发起“文明使者“巩,卫健康”一全民抗灾战“疫”志愿服务行动,4.9万余名志愿者积极开展抢险救灾、消毒消杀等各类志愿服务,彰显了文明实践南阳力量。五是“发展”引领凝聚群众。将文明实践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助力基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