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婚丧陋习建设文明乡风——河北省河间市“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法推进移风易俗河间市位于京津石大三角中心,辖9个镇、9个乡、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63个行政村、76个居委会,总面积1322.5千米²,常住人口100万人,农村人口占比73%。近年来,河间市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成风等陈规陋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压实立体组织体系、强化分级分层设计、构建刚性链条机制、狠抓正反两面典型“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法,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和文明乡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一、夯实组织体系架构,解决陈规陋习“无人管”的问题河间市把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文明乡风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大议事议程,举全市之力推进移风易俗。在纵向上,建强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成立由市乡村三级书记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制定实施方案,定期分析研判,推进落实。2018年12月,村“两委”换届一结束,就召开了近千人参加的移风易俗推进大会,对市乡村三级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严格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喜庆操办等事宜,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带头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全市639个村(居)全部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设立红白理事会办公室,通过法定程序,把群众“既怕又恨”、有“吃拿卡要”行为的老会长和有关成员换下来,把一批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清正廉洁的老党员、老干部选上去。红白理事会设名誉理事长1名,由乡镇包村领导担任;设理事长1名,原则上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会成员5—7人(含理事长),由在群众中威信高的老党员、老干部及村民代表担任,干部所占比例不超过1/3。在横向上,压实协调联动的公益和帮扶组织。团市委、市妇联、总工会调研摸清全市大龄未婚青年底数和人口结构,建立“未婚大龄青年数据库”,成立“瀛海缘”大龄未婚青年婚恋服务中心,创办“相亲角”,搭建全市所有妇联主席加入的“公益红娘群”等公益交友平台,持续不断举办未婚青年联谊交友活动。实施“牵线搭桥”和“技能培训”双帮扶服务活动,人社、农业农村、科技和工信等部门形成合力,联合制定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大龄未婚青年再教育和再培训,实施精准帮扶,制定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纪委监委、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依法整顿婚介丧葬服务市场。二、强化分级分层设计,解决标准趋同“欠规范”的问题河间市坚持规划引领,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区域、不同习俗分级分层设计,用章程和村规民约管人管事、维护公序良俗,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市级层面,制定《关于在全市城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把遏制高额彩礼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抓住宣传教育、“一约四会”、综合治理“三个关键”,突出婚事新办、勤俭节约、崇尚科学、健康娱乐“四个提倡”,婚丧嫁娶中的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整治,移风易俗、遏制陋习成为大多数群众的自觉行动。乡镇层面,各乡镇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探索成立河间市环城区九乡镇红白理事会联合会,表决通过《九乡镇红白理事会联合会章程》《红白事参考标准》及大龄未婚青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统一降低婚丧嫁娶消费标准,消减区域习俗差异。村级层面,结合本地实际,依法依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丧事宜操办流程、指导标准和罚则情形,从用烟、用酒、烟花爆竹、寿材价格、办事时间、规格、花费等各方面做出细致、翔实的规定。三、构建刚性链条机制,解决忽冷忽热“不常态”的问题河间市制定《农村“两委”移风易俗工作机制》,推动全市各村红白理事会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健全红白理事会机制,红白理事会按照婚丧事宜一切从简文明理事的原则,制定本村红白事的标准和操作流程,实行事前报告和办理登记制度,确保依法依规办事。建立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事前走访、相互沟通、办事承诺”机制理事长在谈婚论嫁初始,就进行家访,同时与婚嫁对象所在村理事长对接会商,形成共识,自愿做到婚事简办。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机制,坚持婚事新办,一天办完,推行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新型婚礼模式;坚持丧事简办控制丧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