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新时代发展主题的确立〔摘要〕社会主要矛盾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转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主题将因此调整:新时代发展目标从“满足生存需要”变为“满足发展需要”;新时代发展机制从“初始市场形态”变为“完善市场形态”;新时代发展动力从“多元主体模式”变为“全元主体模式”。〔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发展主题;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解读这一论断,关键在于抓住“新的历史方位”的“划时代”意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趋势层面对其所引发的发展主题变化予以认识。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这需要若干代人的接续奋斗,客观上将经历前后相继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了系列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直接影响到发展主题的内涵变化,表现为发展目标、发展机制、发展动力的重要调整。一、新时代发展目标从满足生存需要向满足发展需要转变在党的十九大之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基本上都采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对主要矛盾提法的调整,反映了时代条件演变和改革发展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决定性作用。(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转折首先,在“两制关系”中取得了政治主动权。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实质上提供了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条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比较意义上失去先机;随着中国“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社会主义赶上了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重要标志。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进行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改革,取得了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消除了贫困现象,表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快地解决人类贫困问题。其次,在社会发展中取得了经济主动权。在一定意义上,贫困群体的存在呈现为社会发展水平的短板。补上短板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否则,不仅制约了整体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一旦消除了贫困群体存在现象,社会公共资源流向就会使后者从单纯消费领域转变为生产领域,使其成为从事社会劳动的一支生力军,在统筹整体社会发展布局时,就可以在满足发展需要的统一平台上,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最后,在主体需要中体现了多元自主权。如果说生存需要针对了人们自然性和物质性规定的话,那么,发展需要则针对了人们的文化性和精神性规定。前者往往呈现某种一致和雷同的特点,后者往往呈现某种相异和差别的特点。一方面,这种需要个性化会给生产带来无限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这种需要自主化也会使生产活动具有持续生机与活力。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全新现象:有史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精神需要与物质生产高度融合的样态,也没有产生过两者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发展主题实施重大调整1.用“美好生活需要”代替“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一种质变,表明人民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转变。如果说,生存需要针对“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得到保障),侧重物质消费品层面的满足,体现需要的一般性和统一性,属于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话,那么,发展需要针对“个人全面发展”,侧重精神消费品层面的满足,体现了需要的个性化和特殊性,就属于“美好生活需要”。不難看出,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的转变,使社会生产体系发生相应调整。从原来注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提质增速,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扩容增效。第三产业的发展既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其中教育兼具二者性质,在相当长历史时期,都将成为满足发展需要的基本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实质上是指人们获取发展资源的不平等状态。人们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进一步的需要体现在自身发展方面。发展需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