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革命星火从这里点燃“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冈山”。在罗霄山脉北麓,湘赣两省交界处,有一个被红色浸润的村庄——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文家市村。曾三次来到这里的毛泽东,因母亲姓文,将这里亲切地称为自己的“外婆”家。在这片不到十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红墙青砖绿瓦的清冽与人车烟火喧哗的热闹交织碰撞着,山峦起伏中夹杂着金灿灿的稻田,大树绿荫下流淌着潺潺溪水,人与自然的和谐跃然心上。随手翻开她的历史,萍浏醴起义在这里策源、举旗,新文化、新思想在这里萌发、激荡,秋收起义在这里会师、转兵,更有以胡耀邦和杨勇为代表的文家市人争先投身浩荡的革命征程。这是一片红色热土,更是光辉的起点。一1927年,在文家市村里仁学校的一间教室里,一群革命者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经过整整一夜的争论,最终作出了一个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启中国革命新纪元、由黑暗转向黎明的伟大抉择!当时,全国各地正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决定委派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湖南传达会议精神,改组当时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毛泽东在湖南省委会议上提出,秋收起义不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要举起自己的旗帜。9月初,起义部队因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加上武装斗争经验不足,未能实现攻打长沙的目标,部队损失惨重。万般危急下,毛泽东果断改变部署,下令各起义部队退到文家市集中。9月19日,起义部队相继到达文家市,进驻村中的里仁学校,此时面临的形势已是极为严峻,接下来该往哪里去,前敌委员们必须做出抉择。当晚,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在会上,从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的师长余洒度先声夺人,强调应一丝不苟地遵循上级命令,继续执行攻打长沙的任务。这时,有人站起来提出了第二个观点,主张放弃攻打长沙,去追赶南昌起义叶挺、贺龙的部队。毛泽东并没有急着反驳这两个观点。他沉下心来,与众人分析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后,在脑海中坚定了保存工农武装有生力量的观点,认为再攻打反动力量强大的省城长沙,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他力主实施战略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到湘粤赣省边境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话音刚落,军需处长范树德就站起来反驳,认为湖南农民运动力量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只要一打到长沙去,就会有农民暴动响应,目前的兵力短缺只是暂时的。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熟悉农民运动情况、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毛泽东来说,他的考虑无疑更实事求是。只见他随手拿起一把伞,比喻道:“农民运动好比一把雨伞,打开很大,收起很小。过去能把它打开,靠的是伞骨,也就是农会骨干,马日事变以来,农会骨干被杀的被杀,逃走的逃走,没有剩下多少,怎么能把农民发动起来呢?”历经激烈的争论,不少人认清了局势,举手表决支持了毛泽东的观点。会议以少数服从多数,最终做出了转兵前往井冈山的决议。至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个“关键抉择”在文家市诞生了,革命的星火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与山区燎原。二伴随着里仁学校的书香隽永,毛泽东挺着腰杆,站在草坪上,对着眼含倦怠又面显青涩的战士们,做了一番“小石头”与“大水缸”的精彩演绎。此时的起义部队从最初举旗的五千余人减员到了一千五百余人。试想,伤亡惨重、士气低落的队伍要想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务必要在做“革命的山大王”之前,将抉择的道理和必胜的信心印刻入每位战士的心里,以信念凝聚伟力。就在抉择后的清晨,嘹亮的军号声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官兵召集到了学校的操场。只见站在操场中央的毛泽东抖擞精神,甩去缺少睡眠的疲倦,慷慨激昂地鼓舞大家,革命的高潮一定会很快到来,革命一定会胜利,光明就在前头!有战士疑虑:“我们现在是中国工农革命军,是革命的队伍,为什么要去农村当山大王?”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在这十来天的战斗中,我们见到自己的战友、兄弟一个个倒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仇恨!如果不去打长沙,此仇何时报?可长沙真的能打下吗?……敌我力量悬殊……是我军的五十多倍……不能让战士们再去做无谓的牺牲……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而我说的这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