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论丝路精神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提要:“一带一路”倡议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搭建了国际多元合作的新平台,积极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丝路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勇于开拓创新、登高望远把握世界大势、脚踏实地追求共同发展的精神实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大党大国担当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实践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各国协调联动发展,“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经贸合作和投资平台,积极推动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背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二战”后的70多年来,世界发生根本性变化。首先,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众多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立,成为联合国为主体国际体系的平等成员国。其次,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不复存在,世界和平迎来新的曙光。最后,随着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这个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具备更多有利条件”。21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世界多极化的态势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致使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第一,2001年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引发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分别于2001年、2003年和2011年对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发动了战争,中东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淖。战乱涂炭生灵,当地民众和孩子们生活在战火硝烟和极度惊恐之中,战争导致地区安全形势动荡,大量难民涌入邻国和欧洲国家,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第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世界经济,西方国家普遍经济下滑,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显现,逆全球化风潮加剧,金融风险犹在,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向何处去?如何谋求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第三,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实现群体性崛起,逐渐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的版图。随着全球化的世界扩展,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形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2008年已超过发达国家,到2018年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59%。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身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获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