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务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以“放管服”工作为抓手,提升政务服务能力随着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体系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为适应居民群众要求,结合街道政务服务的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街道实际情况,找准方向,努力实现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路。一、人员及业务情况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六名,其中中心主任(街道干部)、副主任(低保站站长兼任)各一名,社保专干两名,低保专干、住房专干各一名,本科学历两人,大专学历三人,中专学历一人,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43岁。现中心业务办理权限范围有社保、低保(含低收入认定)、住房保障工作、行政审批“放管服”等工作(9月底区下放老年人优待证办理相关服务权限至各街镇,我街现人员、培训未到位,暂时由区里办理)。公共安全办临时占用街道两侧和公共许可证和门店招牌设置管理两项业务,公共服务办的再生育的审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鉴定等业务未在中心设置窗口,目前办理流程社区初审,然后直接到街道相关部门办理。市场监督(工商)所因使用专用网络,网络服务器在街道,不能和中心的网络兼容,也未在中心设置窗口。因政务窗口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值班接待居民群众,大多部门业务办理人员需要兼顾其他工作事项,中心离街道远,部分工作需要在街道处理,不便来回跑,效率不高。以上三个部门的业务来我中心咨询办理的目前并不多,直接引导群众到街道办理,不在中心设置窗口暂时不会影响群众办事。经调查,来中心咨询、办理业务的群众80%是下岗失业人员和老年人,社保业务量最大,占60%,低保、低收入占25%,住房占10%,其他咨询类占5%。二、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平台抓优质。一是突出优化设计,要在打造先进性上下功夫。建设优质的、先进的系统及平台。二是突出大数据时代特点,要在服务性上做文章。要根据大数据发展规律和人民的需求导向,在服务事项、服务质量、服务渠道、服务效率、与其他行业部门服务对接上都要加以创新,简化手续、简化流程,缩短时限,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突出队伍建设,要在人员设置上强保障,目前政务中心人员设置有待加强。服务平台、系统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也需要根据形势、群众需求、问题导向不断改进、完善、优化,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相关业务部门的联动,作为长远发展的保障。三、强化重视在前,整体联动抓落地一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抓好思想落地。“放管服”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上下一致、步调一致,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也不能只口头强调不注重顶层谋划,更不能出现上缓下急的现象,要做好思想的高度统一,有人研究谋划、有人抓推进落实、有时间任务单、有责任倒查机制,不仅要做实对人民群众“放管服”工作外部权限下放搞好服务。二是围绕“差距与不足”,抓好优劣互补。要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对照目标、对照先进街道,紧紧盯住自己的不足和与其他街道的差距,去学习取经、去研讨、去改进、去争取支持,拿来取其精华,借鉴、吸收,弥补自身“放管服”工作的劣势。三是围绕部门联动,抓好协同服务。“放管服”工作既需要各部门、办所间横向和纵向的配合协作,也需要加强与税务、工商、卫计、住建、教育、民政、人事劳动、社区、等外部相关单位的服务对接,大力整合社会相关信息系统,做好系统的安全边界对接,确保在建设“一网通”平台时实现真正的对接无死角。同时,还要加强管理联动。四是围绕应放尽放,抓好“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版”,对照办理时限、要件数量、办事环节、跑路次数、网上办理等关键要素,政务中心和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流程再造,制作易看易懂、使用简便的办理流程图(表),实现企业和群众到办所、社区办事“只上一张网、只看一张表、只进一个厅、最多跑一次”。对接“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将纳入平台工作内容的工作事项做细做实,以服务自助化、办事移动化为重点,将街道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和区网上办事服务大厅。目前移运客户端、自助终端设备等硬件设施由于条件限制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