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的农金力量!孔发龙:奋进七十载启航新征程!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4日信息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作者:浏览量:温馨提示此栏目不存在!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自1951年江西第一家信用社成立起,江西农信深深扎根赣鄱大地,坚决扛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任,牢记服务“三农”初心,担当金融惠民使命,历经70年时代变迁,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江西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和纳税贡献最大的金融机构。在70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江西信合人前赴后继、顽强拼搏,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辉煌乐章,书写了江西农村金融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以史明今,不忘来时艰辛之路回忆70年不平凡历程,江西信合人白手起家,在艰苦奋斗中开基创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新的借贷制度来组织与调剂农村资金、打击高利贷活动、支持农业生产,成为推进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迫切要求。1951年12月在南昌县沙湖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信用社,自此,老一辈江西信合人义无反顾地开启了艰辛而又光荣的农村金融创业之路。从1951年到1956年,江西信合事业蓬勃兴起、快速发展,持续掀起了农村信用合作运动的热潮。到1956年3月底,全省共有信用社6882个,实现了乡乡都有信用社;当年末,全省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4617万元,贷款利率为私人借贷利率的20%左右,帮助贫困农民基本摆脱了高利贷的剥削,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支持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忆70年不平凡历程,江西信合人百折不挠,在挫折困境中砥砺奋进。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后期,农村信用社先后交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人民银行、贫下中农等管理,历经“下放、恢复、再下放、再恢复”的体制变更,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权,信合事业一度陷入困境,机构急剧萎缩,人员大量流失,发展停步不前。但老一辈江西信合人矢志不渝,大力发扬“背包”精神,着力解决贫下中农和社队的资金困难,建立了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推动信合事业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扎根开花、顽强生长。回忆70年不平凡历程,江西信合人顽强拼搏,在艰辛路途中奋勇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在农行代管下,江西农信在全国率先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并取得显著成效,成功走出了一条自筹资金、自担风险、自我发展之路。1988年,全省首次实现了社社盈余。1996年,江西农信与中国农业银行正式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成为全国第一批“行社脱钩”的省份。与农行脱钩后,全省农信社在省行业管理部门引领下,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机制灵活等优势,大力推进业务发展,不断提升支农服务,在婺源县率先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程,打造了小额农贷“婺源模式”,被人民银行总行在全国推广。在1996年至2003年的8年间,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分别增长2.14倍和2.59倍,年均增幅分别为15.3%和17.3%,各项业务持续增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回忆70年不平凡历程,江西信合人锐意进取,在改革大潮中扬帆远航。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农信社改革工作,江西是全国首批8个改革试点省份之一。2004年5月26日,江西省联社挂牌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强党建、推改制、促发展、抓管理、优服务、防风险,于2008年全面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产权改革目标,于2016年实现全省86家成员行社全部改制为农商银行,成为全国第五个全面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的省份,业务规模自2008年起连续13年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赣军”龙头银行。“十三五”时期,江西农信进入战略定力最强、发展质效最好、改革力度最大、进位赶超最快、风险管控最严、党建举措最实的黄金发展期,存贷款规模在全国农信系统的排位前移至第11位,在中国银保监会对省级联社的履职评价中跃居全国第3位。江西农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史明势,把稳发展方向之舵70年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办行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