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论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概念的内涵【提要】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内涵集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使命、政治属性、价值目标、组织原则、组织功能以及中共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在政治关系的内容上实现了党内外关系的统一,在政治利益的表达上形成了以民主协商为核心的利益表达方式,在政治目标的追求上强调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权力运作方式上更加凸显党的领导权的核心地位。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内涵确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利益的根本所在,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中的统领性和根本性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命题,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时也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1]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是由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百年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所决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深刻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而理解党的政治建设内涵的核心是理解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科学内涵。一、政治的一般内涵及其特征理解一般意义上政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其一,汉语词源学的视角。在中国,最早在《尚书·毕命》中出现过“道洽政治,泽润生民”[2]的表述。但是中国古代更多的是将“政”和“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一定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二是统治和管理的手段;三是统治的修养的教化。“治”具有两种含义:一是秩序稳定的一种状态;二是统治和管理。从中国古代对于政治的理解来看,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统治者进行的一种顺应天命的统治和管理活动。[3]在西方,政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olis”,意指古希腊的城邦。所以在西方,政治多指参与城邦管理的活动。其二,西方政治学的视角。西方政治学者主要是从政治活动本身去理解政治。从这一方法论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作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4],认为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性活动[5]。其三,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马克思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6]这一观点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观察政治现象的基本视角,即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政治现象。基于这一视角,毛泽东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就是阶级斗争”[7],但是政治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政治的基本内容”[8],“彻底消灭了阶级以后,单就国内情况来说,政治就完全是人民内部的关系”[9],因此解决“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10]。邓小平则从政治原则的高度解释了政治的内涵,他指出“一系列战略原则都是政治原则”[11],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12]。江泽民和胡锦涛认为中国共产党要讲政治,所谓的讲政治“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坚持和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13],并强调“离开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离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就谈不上讲政治”[1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多次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些关系党和国家政治安全的大问题都是政治。[15]汉语词源学和西方政治学的代表观点都把政治本身看作本原的事物,虽然概括出了政治现象的一些特点,但是错把政治的外在表现当作政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寻找政治的真正含义,指明了政治的本质特征:一是关系性。“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16]这种公共性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17]社会公权力的代表以及社会成员构成了政治关系中的两大基本主体。二是阶级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