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定四专五化”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宿豫区位于宿迁中心城市以东,区域面积6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万人,辖6个乡(镇)、4个街道、82个村(社区),管辖区域、人口结构以乡村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县区。为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基层组织体系有待优化、组织动员能力有所弱化、干部人才队伍加速流失、集体增收路径难以持续等问题,宿豫区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探索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党委(“一委”),设立党建工作站、文明实践站(“两站”)和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优居、网格治理、富民增收专职岗位(“五岗”),推动实体化运行,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宿豫样板”。一、强化组织建设,以“三定”激活党建“全盘棋”结合推动“一委两站五岗”模式,对所有村(社区)干部设岗定责,强化分岗管理。一是融合式“定岗”提能新型农村社区党委充分整合、统筹管理村级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全面领导社区各类组织及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农房改善等各项工作。结合岗位实际和人员特点,按照党建工作站、文明实践站和便民服务岗、产业发展岗、生态优居岗、网格治理岗、富民增收岗,分别对村“两委”成员进行合理定岗,推动工作效能提升。二是精准式“定人”提力。聚焦村“两委”换届,通过查档案、看实绩、个别谈、共同议、联审查等形式,对全区所有村“两委”班子逐人见面考察、多轮精准研判、全面综合分析,依据个人工作经历和特长将人员安排至合理岗位。同时,把不符合换届条件的原村“两委”成员流转到专职工作者岗位,使他们退后有舞台干事有平台。换届后,新提名党组织书记、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分别为40.4岁、37.5岁,较上届分别降低5.1岁、7.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到82.9%、67%,有180余名优秀“返乡兴村”新村干进入村“两委”班子。三是清单式“定责”提效。全面梳理村级工作事项,明确到每个专职岗位,分岗制订职责清单,综合上级工作安排和村情实际,由乡(镇)设定岗位年度目标,并按月或按季度进行考核,发放考核报酬。二、筑牢制度保障,以“四专”锻造管理“硬实力”牢固树立队伍建设是基础建设的理念,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内在活力。一是进退有专用制度。出台《宿豫区村(社区)干部联审联查实施办法(试行)》《宿豫区村(社区)干部选拔任用办法(试行)》等专职化管理系列文件,明确干部选任标准、程序和13种刚性退出情形,坚持“凡进必审,凡违必清”,严把资格审查“入口关”和常态履职“监督关”,常态化村干部的规范管理,着力解决过去村干部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二是评价有专项标准。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制定年度考核“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标准和比例,并制定村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同时,建立区级综合考核、乡镇党委工作评价、群众满意度测评“三位一体”的村干部综合评价体系,解决过去村级发展过多依赖党组织书记、村级评价简单化等问题,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是晋升有专属通道。全面构建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区乡共管”,其他村“两委”成员、专职工作者和“返乡兴村”新村干实行“备案管理”,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晋级机制,稳定村干部队伍。加大从村党组织书记、其他村“两委”成员中选拔进入事业编、区属国有企业编工作力度,打破村干部上升“天花板”。四是待遇有专门保障。明确村干部薪酬待遇由“基本工资+考核报酬+专项工作报酬+发展报酬”4部分组成,基本报酬执行“四岗20级”标准,为全体村“两委”成员缴纳“五险一金”,根据考核结果按月或按季发放考核报酬。建立正常离任“荣誉金”“星级豫美村干勋章”制度,针对任职满5、10、15、20年且正常离任、未受过党政纪处分的离任干部,分别一次性发放荣誉奖和荣誉勋章,不断增强村干部荣誉感、获得感。三、突出重点导向,以“五化”汇聚治理“强动能”将基层党组织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统筹抓好城乡基层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坚持治理片区化。聚焦全区农村基础设施难覆盖、公共服务难配套、资产资源难利用以及农民“进城入镇”后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将72个涉农的村(社区)划分为370个网格,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