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培训材料: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以项群训练理论为指导,将在训练目标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相近性的不同项目划归为同一项群,促使各个运动项目中蕴含的正向观念与积极精神在组合为项群后得到强化。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融合了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与项群,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课堂与教材的束缚,减少他们对课程思政的抵触与排斥情绪,让他们在积极参与运动项群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润物无声中完成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的正向塑造。依托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应用具身认知这一属性特征,让学生运用身体、心智、大脑协同参与,在身体实践与大脑活动的联通中实现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质的提升,促进“体育”与“德育”同向同行。同时,依托这一载体开展课程思政,将以体育人与以文育人相结合,能够疏通浇灌与滋养学生的“一段渠”,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一、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困境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实施困境,只有对这些困境作出客观的归纳与分析,才能明确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前行方向与推进策略。1.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尚未成型。理论是思想与实践的先导,科学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是实现“体育”与“德育”相互耦合,进而促使学生提升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成长为党和国家可用之才的系统工程,亟须科学的理论体系提供指导。然而,没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长期实践,便没有逻辑清晰、概括性强的理论体系。现阶段,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尝试与经验积累尚缺少时间的沉淀,难以被抽象与升华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阻碍了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结与统一,影响了教育实效。2.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体育教师是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负责人与直接实施者,事关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其群体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实施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意识淡漠。部分体育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他们错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归结为无用的“形式主义”,不愿意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或是狭隘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归结为思政教师的“专属任务”,而非自己的“分内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缺位”。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实施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部分体育教师受自身所学专业、教研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在了解教育客体、应用教育介体、塑造教育环体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无法通过全面认识学生的需求而制定针对性、个性化方案,影响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精准性。他们难以在运动项群中锁定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或使用适当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盐”巧妙融于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的“水”中,引致“思政”生硬植入“课程”而非有机融入“课程”,让学生心生反感。此外,他们无法充分利用运动场地与物理环境的隐形渠道开展课程思政,也阻碍了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顺利开展。3.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有助于改进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实效。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时的依据,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与警示作用;评价指标是评价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时所面向的对象,能够明确实施课程思政时的着眼点与着力点;评价主体是评价行为的发出者与探究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效果的能动力量;评价方式能够呈现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与效果。但是,从现实角度而言,在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领域中,评价标准缺少文件支撑,不够明确;评价指标没有将教师的备课、授课、学生学习时的状态与学习前后的行为表现以及师生交流互动情况等内容全面纳入其中,不够完善;评价主体局限于高校领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