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的通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切实保障乡村振兴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自2024年*月起,我市开展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现将专项整治情况通报如下:一、整治工作成效显著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扣监督执纪问责职能,聚焦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关键环节,强化政治监督、深化线索排查、加强专项监督,推动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政治监督精准发力,责任落实成效显著。通过常态化、精准化监督检查,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市纪委监委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室组地"联动机制,对*个县(市、区)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发现并督促整改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个。例如,针对县镇党委未将乡村振兴资金监管纳入议事日程问题,市纪委监委通过制发监察建议书,推动该镇建立资金使用定期研究机制,完善项目审批流程,确保资金管理责任到人。二是线索排查深挖细查,违纪违法问题有效遏制。拓宽线索来源渠道,通过群众举报、巡察审计、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共收集问题线索*条,立案查处*件,处理*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人,移送司法机关*人。典型案例包括:县镇财政所原工作人员张某利用职务便利,通过虚增工程量套取产业扶持资金*万元,用于个人挥霍;区村党支部书记李某在危房改造资金分配中优亲厚友,违规为亲属申领补助*万元,被给予开除党籍处分。这些案件的查处,形成了强大震慑,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三是专项监督靶向施治,资金使用更加规范。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次,发现并整改资金分配不合理、拨付不及时、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个。例如,针对县镇*个产业项目资金滞留闲置问题,市纪委监委督促财政部门建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推动*万元资金及时到位,项目提前*个月建成投产,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万元。同时,通过"四不两直"方式走访群众*人次,发现并纠正*起虚报冒领、截留挪用问题,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尽管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责任落实存在短板。部分党委(党组)对乡村振兴资金监管重视不够,主体责任压得不实。例如,县局未履行监管职责,对下属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失察,导致*万元生态保护资金被挪用用于办公开支。个别党员干部履职不力,如镇村村委会主任王某在项目验收中弄虚作假,致使*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被虚套。二是资金管理存在漏洞。资金分配不科学、拨付不及时、使用不透明等问题仍然存在。审计发现,区在产业项目资金分配中存在"撒胡椒面"现象,*个项目平均投资不足*万元,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部分项目资金滞留闲置,如县*个基础设施项目因前期手续不全,导致*万元资金滞留超过*个月。此外,还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如镇将*万元产业扶持资金用于偿还村级债务。三是制度执行存在偏差。部分单位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现象。例如,县未严格执行资金审批程序,*个项目未经集体研究擅自变更资金用途。基层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薄弱,如镇财政所会计李某因业务能力不足,导致*笔资金账目混乱,审计调账工作量占比达*%。个别地方还存在制度形同虚设问题,如村未建立资金使用台账,无法追溯资金流向。三、下步工作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持续深化专项整治,确保乡村振兴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一是强化政治担当,压实"两个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提高政治站位,将乡村振兴资金监管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定期研究部署、定期督促检查。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政治监督,紧盯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和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情况,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要建立"一案双查"机制,既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又倒查相关领导责任,以强有力的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二是健全监管机制,规范资金管理。财政、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流程监管机制。要优化资金分配方式,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