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文化人强化以文铸魂济宁市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推进全域提升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目标,坚决扛牢乡村文化振兴使命担当,统筹推动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文化惠民同向发力、深化拓展,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坚持文化强农,切实筑牢农民群众思想根基。一是理想信念滋润人心。坚持“习语润儒乡”品牌统领,深入农村一线、田间地头等宣传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惠农政策2.5万余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道德培育德化人心。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者爱人、以德立人”思想,推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文明家庭等各类市级以上先进典型2600余名,打造“平凡榜样道德力量”“善行济宁”主题宣传品牌。三是红色基因凝聚人心。开展读红色书籍、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影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8000余场次。发挥“馆校共育”作用,组织中小学学生前往各类研学基地实地参观学习2000余次,受益青少年8万余人。二、聚焦文化育农,强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夯实文明实践根基。分类制定文明实践示范中心(所、站)提质扩面方案,打造“尼山片区”“龙湾湖”“环昙山”等文明实践展示带,创新建设4个革命老区文明实践基地,搭建清华大学文明实践工作站。全市注册志愿者175.2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13万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8.4万场次。二是深化乡风文明行动。召开全市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暨倡导新中式婚礼现场推进会议,扎实开展“文明办事,反对浪费”移风易俗行动,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展示推广活动,开展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培训210余场、12000余人次。三是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开展“书香润乡村”阅读推广、“文艺轻骑兵”进乡村等活动。以“黄河风·济宁情”群众性小戏小剧展演、“四季村晚”等为牵引,深入推进“一村一年一场戏”4421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5913场。三、着眼文化润农,聚力赋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大力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美德讲堂、“如此生活”系列主题活动3000余场次,塑造“美德济宁”品牌,被中宣部《宣传工作》刊发推广。牵头研究形成现代中式婚礼和现代学礼、节礼等新礼仪流程方案,深化新礼仪改革。二是统筹推进美德信用建设。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举办美德和信用建设示范点现场会,创新“美德信用·仁义任城”基本单元“六好”社区(村居)、曲阜市农村居民信用管理做法,推行文明银行、信用积分、幸福食堂等美德信用应用场景,受到群众欢迎。三是持续弘扬文明和谐新风。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推广“文明迎亲队”“村书记致悼词”等经验做法,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全市县级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100%,邹城市后八里沟村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下一步,济宁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部署要求,全力夯实文化振兴基底、厚植乡风文明基因,为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