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往届生就业困境亟需关注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了1076万,比上年增长167万人,2023届高校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伴随着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向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日益凸显。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高校实际就业率并不理想,大量学生毕业当年未就业,成为往届生,就业面临更大困境,亟需关注。一、存在问题一是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多发和国际地缘政治局势演变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凸显。受到停工停产、停商停市及居民消费意愿下降、订单不足等影响,市场主体困难显著加大,用工需求明显萎缩。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4月,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由上月的6.0%上升至6.7%,16-24岁人口失业率由上月的16.0%上升至18.2%,“稳就业”面临突出挑战。据拉勾招聘《2022疫情期间上海人才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3-4月上海职位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5%、-56%。就业市场岗位的需求缩减叠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供给创历史新高,致使毕业生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教培机构大量关闭原本能吸纳较多毕业生的学而思、新东方等减少招聘,房地产市场危机导致毕业生不敢进入,互联网行业随意“毁约”,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未能找到理想工作,被迫与下一届毕业生一同应聘,就业竞争不断增加。二是应届生“优待”挤占往届生就业机会。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导致更多毕业生以考研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单位作为首要选择。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孤注一掷”,全身心投入公考或考研,导致落榜后也错过了企业求职最佳时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能选择待♘业备考。受疫情因素影响,出国读研学生减少,国内考研竞争明显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年考研上岸率为24.2%;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高考报录比为70:1,招录人数没有明显增加,而报考人数却水涨船高。国家为了促进应届生就业,出台了大量的应届生就业优惠措施,2019年-2021年中应届生招考人数占比一直在45%-60%之间,有将近一半的岗位作为应届生身份都是可以报考的。而在2023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计划中,更是设置了2.5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录占比为近年来最高。针对应届生设置的岗位越多,非应届生能报考的岗位也就越少,甚至出现了应届生岗位“无人问津”,非应届生岗位300:1的现象。三是错过“校招”挤不进“社招”现象普遍。校招是各大企业树立招聘品牌,提高就业预期,挖掘优秀人才的既定动作。由于企业有应届生招聘指标、应届生更好管理等原因,企业对应届生总体是比较友好宽容的。但是每年仍有大量学生或因还没有选择就业和发展的方向或因自身能力不足,没有被企业相中等原因,错过“校招”,被迫地被挤进了“社招”通道。然而,社招所需要的都是直接能上手使用的人才,需要有相应的工作经历,往届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甚至没有实习经验,几乎无法通过社招渠道的简历审查关口。二、对策建议一是全力稳定开拓就业岗位。大力拓宽市场性岗位,鼓励企业均衡招聘应届与往届高校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奖励补贴。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积极推进实施基层就业项目,支持大学生参军入伍,稳定扩大国有企业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适当增加择业期毕业生岗位。二是加强就业市场服务。加强就业供需匹配与引导调剂,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结合的人才市场、招聘市场、零工市场渠道建设,引导毕业生流向景气度高、需求度高的行业。提升“云招聘”规模与质量,实现就业需求线上报、就业岗位线上找、就业政策线上办,提供毕业生直播带岗推荐、求职岗位精准推送、远程网络面试、云上实习等系列服务。三是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前介入,在专业设置、育人方式等方面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的新需求,引导帮助大学生尽早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