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进及其重大意义一、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进参照《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秦书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一书中的定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解决中国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史。(一)党在不同时期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纵观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生态环境也有了考量。早在1919年9月,毛泽东就将林业问题作为研究的实业问题之一,明确指出林业与农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到1930年,除毛泽东等领导的赣西南、闽西中央苏区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建立了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定都瑞金,实施“土地法”。这一时期,既要打仗消灭敌人,还要改善军民生活水平。中央苏区政府及各级苏维埃政府从实际出发兴修水利,夺取农业生产丰收,支援革命战争;分配管理山林,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美化苏区环境。中央苏区政府曾施行“耕山证”制度,由乡一级苏维埃政府向农民发放“耕山证”,在法律层面上赋予农民对山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一制度可以看作“林权证”制度的萌芽。这一时期的水利和林业建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1934年1月23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发出了“水是一切农产物的命脉,适当地调剂水量,对于今年(1934年)粮食再增加二成收成战斗任务的完成,有着决定的意义”的号召。同年3月15日,中央土地部发布中字第一号训令——《为发展水利》,明确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的注意”。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解决当地群众的生存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发展经济,实现生产自救与经济自给,对革命根据地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开展了一系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等基本建设。此外,中央人民委员会还规定了苏区“植树节(”3月16日,1932年开始),并颁布《山林保护条例》实行以法治林。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同时,大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体现了我党为人民谋幸福,积极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初心。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但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实践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过程中积累经验。研究显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从八大(1956年)开始就有了与环境(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而且相关度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调控资源等方面的基本建设。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全民义务植树12年绿化祖国行动”以及对淮河流域的治理。同期,我国开始实施“黄河干流阶梯开发计划”,并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展开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希冀。可以说,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