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工作1+1”助推乡村治理——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畅通民情、代理民事、恳谈民议、帮扶民困南通市海门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面长江,东临黄海,与上海隔江相望,面积1149千米²,人口100万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2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15名。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进一步发挥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创新实施“四民工作法”,打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在矛盾尖锐的地方“面对面”,在困难集中的地方“肩并肩”,在情况复杂的地方“心连心”,凝聚起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取得了可喜成效。一、畅通民情“1+1”,拓宽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渠道(一)组织融合织就一张“民情图”针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群众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相互联动的特点,按照“一网格一支部(党小组)”的模式,推进党建网格、治理网格“并网融合”,在1141个治理网格建立党组织,将网格内的党员编入党支部(党小组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区、镇、村三级联动,在全区农村建立涵盖“人、房、地、事、情、组织”六大要素为核心,集检索服务、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网格”数据库。依托大数据系统,全区230个村建成包含组织体系、村情民情、路长河长、重点人员、帮扶联系等元素的民情地图,对特殊群体在地图上重点标明,基层党员干部“按图索骥”,让“上面千根线”与“基层一张网”无缝对接。(二)干部走访记好一本“民情账”在镇村党员干部中全面推行“民情夜访”,党员干部带着政策、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走村入户走访。区级统一编印《惠民政策一本通》《强村政策一本通》《涉企政策一本通》,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掌握政策内容。党员干部在大走访中与群众促膝谈心,把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记录到“工作日志”,有效增强党群之间的交流与信任。对党委政府布置的诸如信访维稳、秸秆禁烧、沟河整治、征地拆迁等中心任务,党员干部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征求群众对镇村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既保证中心任务顺利推进,又充分保障群众利益。二、代理民事“1+1”,延伸党员干部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平台(一)一村一站布局“365党建服务站”全区村村建立“365党建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代理代办服务,做到365天“不打烊”。组建“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服务团队,做到“三个全部”“三个鼓励”,即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五老党员”全部加入,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在职党员、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志愿参加,建起了以戴美英等“领头雁”为代表的书记队伍,以张建伟等“中国好人”为代表的党员骨干队伍,形成了一综多专的服务网络。建立代理代办、纠纷调解、政策宣传、带富帮困等“4+X”服务项目,每个服务项目再细化若干个服务清单,做到服务事项无微不至。“365党建服务站”建立轮班值班、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8项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全时段、无盲区”。(二)一点多能定位“365党建服务点”将阵地下沉到网格片区,在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家中建立“365党建服务点”。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网格信息员、网格指导员“一长三员”及党员志愿者全部下沉“365党建服务点”,结对联系困难、信访等特殊农户。依托“365党建服务点”,党员干部轮流接访,及时调解矛盾纠纷,推动“群众找干部”向“干部等群众”的作风转变同时组织各级干部巡回接访、蹲点接访,进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群众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网格延伸,丰富村居办事项目,党员干部进行代理代办服务,距离城区较远的海门港新区43个村(居)已累计无偿代理代办群众事项46万件。三、恳谈民议“1+1”,保障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半月一谈,引导党员群众有序参与治理村党组织建立党群议事“半月谈”制度。议事人员主要从村(社区)“两委”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两长一户”“五老”人员中产生,一般9—11人。议事程序包括“汇集信息、拟定议题、讨论酝酿、形成议案、组织办理、跟踪反馈”六个步骤,实行“集体重大经济事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重大利益分配...